相关数据包
带着董老的嘱托,我开始查阅有关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的文献资料。
在新疆工作期间,虽然我已经开始关注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但是真正的研究则是1992年2月,我被借调到北京参与筹备中国钱币博物馆以后开始的,这与一次重要的征集活动有关。
记得那是我刚到北京不久的4、5月间的一天上午,戴志强馆长要我陪他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帮助鉴定一批来自新疆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
这批钱币据说来自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除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之外,还有只铸有一个“中”字和“元”字的“中”字钱和“元”字钱,共有200多枚。这批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大小基本一致,直径约23毫米,重约2克,钱文隶书,旋读,背面没有文字;“元”字钱、“中”字钱的尺寸还要稍微小一点,也轻薄一些,铸工也更为粗劣。
“中”字钱
“元”字钱
我仔细从型制、字体、锈色等方面一一鉴别后,确定为真品无疑。最后这批钱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管理局以及中国钱币博物馆三家收购。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一批200多枚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时非常震惊,听说这批钱币是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出土时更是兴奋异常。我隐约地感觉到这次出土是一次重大的发现,在解开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来源之谜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当1993年5月我组织“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途经库车时,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调查。
据新和县文管所的同志介绍,这批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是1992年的初春时节,由当地村民在一处叫通古斯巴什的唐代古城遗址中寻宝时挖出来的,具体数量不详,很快都散失了。后来在文管所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在距县城西南约40多公里处的一片荒漠中,找到了这座叫通古斯巴什的古城。
通古斯巴什古称
古城四周沙丘群立,芦苇、红柳丛生,四面城墙虽已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仍高达3至4米不等,城垛、马面等防御设施依然清晰可辨。关于这座古城,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时,曾来此作过考古发掘并有详细的记载。黄文弼先生的考察报告中记载,有本地居民在城中曾经拾到一张残纸,上面写有唐朝的大历年号,由此可以证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城。
我们发现城中有多处近年新被挖掘的痕迹,其中,位于城东北部靠近当年黄文弼曾经挖掘过的垃圾堆一带,有一处深约1.5米的洞坑。 文管所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此次出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的地方。
根据后来我们又从别处了解到的情况,综合分析以后知道,这批钱币出土于1992年3月中旬,总数约有3000余枚,其中主要是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另外,还伴随有少量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以及“中”字钱和“元”字钱等。
这是一次关于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的重要发现,可惜的是除极少一部分钱币被国家文物部门征集之外,大部分的实物都已散失。更可惜的是这么重要的一次出土,竟然完全是在破坏文物的非法活动中进行的。破坏了出土的文化层,没能留下其它有价值的资料。但是,仅就出土这件事而言,仍然有两点重要的启示:
一是证明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与新疆库车地区有密切的关系;
二是说明“元”字钱、“中”字钱和大历元宝、建中通宝有直接的关系,应该是由它们派生而来。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开始了有关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的研究。
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有关的文献记载,我在完成了以中国钱币学会名义组织的这次“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活动之后,执笔完成了《考察报告》,刊登于《中国钱币》1994年第3期。报告中我简单介绍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的发现情况,推测它们很可能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西域守军铸造的,并表示随后将写专文考证此事。
《考察报告》发表后,我收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的来信,他说《中国钱币》杂志刊发的《考察报告》披露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发现情况的报道,引起了他的导师,国际知名的唐史、西域史专家张广达教授的关注。张教授身在美国,给荣新江来信想联系我了解有关大历、建中钱币的研究进展情况。我应邀去荣新江教授家作了交流,并将已经完稿的论文《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760)后唐对西域的坚守》送荣教授征求意见。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我认为: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历年出土发现完全都集中于新疆库车地区,特别是1992年3月中旬一次出土即多达3000余枚的事实,充分证明它们是在新疆库车地区铸造的,流通使用也应该限于库车及其附近地区。因此,我大胆地推测它们就是由唐安西都护府在当地铸造发行的,主要供驻军使用,应该属于军用货币。认为这和天宝十四载(755)中原发生安史之乱后,唐朝调集驻守在西北的精锐部队东归平乱,吐蕃乘机攻占了河西、陇右,切断了西域守军和唐朝中央政府的联系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并据此论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守军对西域的坚守及有效管理。最后,根据对历年来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出土地点的分析,探讨了吐蕃攻取西域的路线。
文章发表在《中国钱币》杂志1996年第3期,后来被收入《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并被日本东洋铸造货币研究所翻译为日文,全文转载于《方泉处》季刊1997年第19号。
安西守军为什么要铸造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呢?留给下个专题来讲。
(待续)
王永生简历:
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学术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1)出版学术专著7部:
《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8月出版);
《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2月出版);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4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2016年8月份“中国好书”,2017年9月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
《三千年来谁铸币:五十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2019年2月份“中国好书”)。
(2)受邀作为顾问与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合作,2015年9月策划指导了《融通之路》十集大型纪录片,2016年12月19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3)应邀策划组织了2017年7月21至26日《乌孙古道》综合科考活动,从新疆拜城县黑鹰山出发,翻越天山抵达特克斯县,对沿线的古道进行了综合科考。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分两集于11月23、24两天做了报道。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