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高港区审计局 翁枫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互联网 +”的新背景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互动模式,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也影响着审计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审计模式带来了整体性的变革。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投资项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在继承传统审计的思想和方式基础上,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手段就成为了现阶段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
【关键字】互联网+? 政府投资 审计
?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政府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地位越来越大,投入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就近年来政府投资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源浪费、贪腐等现象频发,这就是需要审计,特别是政府投资审计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审计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和损失浪费等现象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化、信息化高速推进,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审计发展的需要。而“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 +”的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顾名思义,“互联网+”即是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的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加总,而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深度融入各传统服务行业之中。随着“互联网 +”的不断推进,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给审计信息化搭建了更为高端的平台,提高了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也使得审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互联网+”的时代,在企业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系统化建设和管理体系下,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必须向更快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互联网审计管理平台或者移动互联网审计管理平台,实现各类审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通过平台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互联网+”具备“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开放生态、尊重人性、连接一切”的服务特征,“互联网+”既可以是服务平台,也可以是服务的工具。审计机关通过审计获取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将整理加工后的信息结合“互联网+”审计管理平台,甚至是移动审计管理平台,即利用手机就可以实时的把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上传,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数据库,收集行业及区域数据,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被审单位提供借鉴和咨询,为公众提供监督和服务平台。
一、当前政府投资审计的现状。
当前,各地方对政府投资的审计主要是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种方式,都是事后的审计监督方式,而且更多情况下是重复事务所的工作,进行造价核减,未能充分挖掘项目投资背后的问题。即使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建设中隐蔽工程,虚增工程量的问题;查出了损失浪费,资金也无法挽回;审计机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监督面临着“时间滞后、职能弱化、难以取证、审计风险”等新的挑战,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
近年来,虽然也安排了部分在建项目审计,比如委托第三方进行项目跟踪审计,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审计力量有限的约束,“在建”审计也成了“竣工”审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并未真正有效形成,无法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尽管随着审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固定资产审计也从后置审计发展为前置审计和后置审计相结合,部分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然而在计算机运用方面却鲜有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和突破。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固定资产审计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值得我们大胆的设想和探索。
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互联网+”困境。
“互联网 +”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特是对地方审计机关来说,要转变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式,还具有相当难度的。
一是在国家审计机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互联网 +”概念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上不接受,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积极,学习上不主动,已经成为其推行的制约因素。
二是现代审计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投资审计兼容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稀缺。审计人员专业配备不合理,计算机审计人员占比少。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审计专业人员配合不默契,难以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一方缺乏审计人员的经验、技巧、想法,难以形成正确的审计思路;不会运用计算机方式方法助力审计,造成审计时间和成本与审计效率不成正比。这些因素成为推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阻力。
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更新,审计转件的研发和升级,专业人员的培训等都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国家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各级财政保障,投入到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不平衡,成为其发展滞后的瓶颈。
四是审计“互联网 +”建设涉及到政府各个单位和管理部门。目前,大部分信息公开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没有形成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再加上一些部门以担心数据泄密等原因为由不支持不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互联网 +”的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互联网+”具体措施
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互联网+”,首先要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相关的建设程序和建设管理制度。未来随着政府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审批,到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手续、文件资料、信息、影像图片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和保存。届时运用联网审计实现实时的、远程的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成为可能。在联网审计模式下对建设项目及时把握动态,对合同签订、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实施全方位审计监督。有的放矢选取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安排重点审计。
一般来说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完整的项目数据库。每个项目建立一个数据包,将有关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审批文件、概(预)算、招投标文件、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及相关会议记录、现场施工图片等分别按不同的数据类型录入数据库。二是项目负责人制。项目法人对该项目的信息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三是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备案制,项目负责人必须及时有效的更新数据。
因此,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互联网+”必须要做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要加快网络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投资审计网络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建立全面的投资审计网络。利用好现有的现场审计实施软件,开发能面向投资系统的审计软件,采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手段和安全可靠的措施,配置先进实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性能强、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从被审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
二是要防范审计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网络的安全性也为审计带来新的风险。因此,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和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成为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要着重对系统的职责分离情况、操作权限设置进行审查,防止越权操作和计算机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要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在固定资产投资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严禁接触数据的电脑连接其它网络,以净化固定资产投资联网审计的网络空间,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
三是要加强知识储备。要适应推进投资审计联网需要,审计人员要不加强计算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处理知识、审计专业知识等学习和更新,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能力。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多途径地对现有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培训,搞好计算机技术人员与投资审计业务人员的结合。在审计过程中,要搞好计算机技术人员与投资审计业务人员的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审计业务经验转化为审计模型,自行设计一些适用于各种投资预、结算审计表格等数据文件,保证计算机在投资审计工作中正常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年轻同志接受新生事物能强的特性,积极引导和提高其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通过经验互补、各取所长,加速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为固定资产投资“互联网+”审计的深入开展提供人才保证。
?
主要参考文献
[1] 秦荣生.互联网 +”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84-88.
[2] 孙正妮 . 互联网 +”背景下的会计变革 [J]. 中国总会计师,2015(8):29-32.